close

記者謝禮仲/台北報導‧攝影

陽明山竹子湖給人的第一印象,通常都是「海芋田」,每年約莫3月過後的2個月期間,潔白的海芋盛開蔚為美景,也成為當地重要的季節觀光高潮,但這一片原本的火山堰塞湖,卻是台灣蓬萊米的發源地!

沒錯!提到稻米,大家想到的多半是嘉南平原、花東縱谷,殊不知,今日臺灣蓬萊米的源頭,卻是來自於陽明山的竹子湖。

早在清朝時代的台灣,人們種植與食用的米是「在來米」,喜歡吃米飯的日本人來到台灣,對在來米很有意見,開始想著如何種出符合他們口感,甚至可以「外銷」回日本的優良稻米。

日本人找了很多地方,將引進的米種試種,但因為氣候、土壤等因素,都沒有成功;直到大夥兒熱衷於攀登七星山、大屯山的登山活動之際,潛心研究稻米品種改良的磯永吉博士,發現了原本是火山堰塞湖的「竹子湖」地區,這片海拔600多公尺、被大屯山、七星山、小觀音山所圍繞的「凹地」,氣候潮溼涼爽、雨水豐沛、土質肥沃,又接近溫泉,於是在1923年被選為試種新品種稻米的新基地。


▲竹子湖原是大屯山系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堰塞湖,土質肥沃,氣候涼爽潮溼,適合從事農業栽種。(攝影/記者謝禮仲)


種稻跟溫泉有什麼關係?原來,為了降低病蟲害的威脅,當年的稻種在栽種前會先拿到現在「陽明書屋」一帶的露天溫泉源頭浸泡,高溫殺菌還可藉此「催芽」,之後才挑回秧床播種。

日據時期的竹子湖,就是如此成為「新種稻米試種區」,成功研發試種的稻米,並非提供民眾食用,而是分配到全台各地種植,這種米成功栽種後,1926年在「大日本米穀會」獲得稻米改良競賽第一名,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將它命名為「蓬萊米」。


蓬萊米的「原種田」竹子湖,在階段性任務完成後,功成身退,改種蔬菜,光復以後以高麗菜為主,1969年之後才又開始轉型投身花卉市場,成了今天「海芋故鄉」的竹子湖。


▲山凹裡的竹子湖,可曾想像這裡在日據時期是稻香滿山谷?(攝影/記者謝禮仲)

陽明山地區的故事很多,以前這個地區也是植物染的「藍染」的重地,種植了許多染料植物「大菁」(又稱山藍),陽明山的菁山地區的「菁礐」就是過往留下的印證。陽明山國家公園在2月、3月將舉辦,有興趣的民眾可參考報名。 網路行銷二手收購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travel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ngump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